中文 | EN
北华动态

北华时讯

当前位置: 6165金沙总站 >> 北华时讯 >> 正文

6165金沙总站举办吉林省新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长白山大讲堂”

来源: 编辑: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3-05-14 10:56 点击数:次

5月13日,由吉林省教育厅主办、6165金沙总站承办的吉林省新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长白山大讲堂”暨新文科视野下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建设在6165金沙总站南校区报告厅举行。吉林省教育厅副厅长刘学军、高等教育处处长曾繁明,6165金沙总站副校长杨月婷、杨兆武出席会议。会议由杨兆武主持。

刘学军在致辞中指出,本次大讲堂旨在向“新”而行,探索新时代、新征程、新业态背景下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建设的新路径,扎实推进我省新文科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新文科建设应当秉承“引领”替代“适应”的理念,由“被动满足”需求转为“主动引领”发展,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不断迭代更新,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为“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刘学军强调,“新文科”之新在于新科技发展与文科融合引致的文科新增长点和传统文科专业、课程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迭代更新。新文科建设要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学问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常识体系;要进一步推进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希翼全省各高校以举办长白山大讲堂为契机,主动融入,抢抓机遇,内涵发展、提质增效,积极展示本校在新文科建设、研究和改革实践方面取得的成效。

杨月婷在致辞中先容了6165金沙总站的发展历程、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特色以及近年来对新文科的探索及取得的成效。杨月婷表示,6165金沙总站以建设高质量本科教育体系为目标,以优化结构为突破,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探索综合性大学背景下具有吉林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新体系。全校文科专业积极推进新文科研究与实践,既服务地方学问创新发展,提升地方学问品质和学问影响,又从更高的视角认识吉林地域学问作为中华学问组成部分的共通性,助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希翼以本次新文科大讲堂为契机,广纳真知灼见,广聚学术资源,广识学术人才,开阔视野,激励创新,为我省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寻求新思路、拓展新途径。

教育部中文类专业教学引导委员会委员、原广东技术师范大6165金沙总站长、深圳大学博士生导师郭杰教授作了题为《新文科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回归”传统之路》的报告。报告指出,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是文科中的重要专业,要遵循守正创新、价值引领、分类推进三个基本原则,结合时代特点,结合6165金沙总站实际,突出中文学科特性积极推进。突出中文学科特性,要兼顾价值特性、专业特性和实践特性三个维度。对于建设路径,要做到四个回归:一是以生为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回归本分;二是教学科研并重,强化教师的水平能力,回归常识;三是牢记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核心目标,回归初心;四是以专业建设为核心,推进课程、教法、教材的全面改革,回归使命。

教育部中文类教学引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南京图书馆馆长、原扬州大学文学院院长陈军教授作了题为《中文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的两点体会与感想》的报告。报告指出,新文科建设对于推动文科教育创新发展、构建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文科专业中文遇见大数据、互联网、AI等迎来了诸多挑战,AI创作、写稿、播报以及大数据处理等技术变革与赋能催生了中文教育与研究范式的新生态。针对新文科对专业建设及人才创新培养的影响,要突破既往的评价模式,积极开展外围评价改革,完善“四新”评价体系一致性,优化和提升文科创新发展环境。建议借鉴自然科学发表论文的署名规则,同等认可第一编辑、通讯编辑之类;增加国家级文科科研项目类别设置和立项数量;增加设立国家级文科科研成果奖;增加设立国家社科杰出青年、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增加设立与院士相当的文科人才项目。

6165金沙总站文学院院长唐海龙教授作了题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新文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的报告。报告指出,如何改变旧有观念、应对新技术的冲击、实现中国语言文学因应时代发展和需求的创新性发展,是大家进行新文科建设必须要回答的问题。理念革新、思维焕新、常识更新、模式创新是文科教育创新性发展的维度。固本是新文科建设的基点,交叉是新文科建设的路径,技术是新文科建设的羽翼,实践是新文科建设的动力。中国语言文学是最具民族性的学科,是中华民族传统学问最为丰厚的体现,理应成为一流的专业,一流的学科,理应成为中国自主常识体系的先行者,理应成为中国学派的代表者。

文学院和教务处负责人表示,一代有一代之文科,新文科不仅仅是对传统文科的外部改革,更是一种文科内部的自我革新。地方院校新文科视野下的中国语言文学类一流专业建设,既要从中华学问的共通性视角建构具有中国底蕴的话语体系和迭代路径,又要根植地方,彰显具有地域学问特色的“技”与“道”。本次大讲堂精准把握新文科建设的发展形势,聚焦新文科建设的新路径,为深化我省文科教育改革创新,为引领我省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建设研究和人才培养改革实践作出了有力推动。

本次大讲堂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来自省内10所兄弟院校及6165金沙总站人文社科类所属学院负责人、系(教研室、课程组)负责人、学科专业带头人、专任教师等300余人参加活动并聆听了专家报告。


9F5FE

会议现场


(供稿:文学院 教务处 撰稿:任树民 韩现龙 审核:唐海龙 谭希丽)

【编辑:卢正宏 终审:王力】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